您当前位置:首页>红木知识>正文
软屉藤编工艺,彰显古典家具魅力
更新时间:2020-11-23

一雕一刻间惟妙惟肖,一榫一卯间严丝合缝,一丝一毫间精致巧妙,古典红木家具留给了我们很多经典的艺术。传统的红木家具在今天看来拥有极高的艺术性,除榫卯、雕刻制作中的精湛工艺外,经常运用的藤编传统技艺更是提升了家具的艺术性,让红木家具展现了一份柔韧之美。

历史文化渊源流传

在古代,藤编家具天然质朴,清新明丽,极富文化气息。以至于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,如黄花梨、紫檀材质的床、榻、椅、凳面常以藤篾编织,称“软屉”。软屉一方面可缓解红木的冰冷,刚柔并济,强化使用舒适感;另一方面可营造温馨素雅的生活氛围,令人赏心悦目,突出装饰效果。

藤编工艺与传统家具渊源已久。唐朝时期,藤编技艺有所发展,人们已经开始将藤编和家具结合。宋朝时期,中国传统家具使用藤席作为床、榻、椅的软屉已较为普遍。至明清,藤编工艺非常成熟,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行,家具中运用藤编更为广泛,明清家具藤编的软屉在工艺上精细无比、如丝如织,令今人叹为观止,拍案叫绝。

彰显品位,文化气息浓厚

当下,由于“唯材思想”误区导致大部分人认为,藤编软屉廉价便宜,材料易获得,不如全红木来得贵重、奢华,这使得软屉家具的接纳度相对较小。所以,现代高仿家具中,软屉只被少数人孤芳自赏。而我们可能恰恰忽略了它最重要的品质——天然、品位、文化。

过去“琴棋书画诗酒茶”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载体,文人书房中的圈椅、卧榻、茶台等因藤席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。藤编椅榻面配以茶席,比浑身上下全红木温馨许多,一件完美的红木家具加上藤编工艺的点缀,整体艺术性得到了提升。两相比较,一个沉静、一个文雅,这种最直观的感觉直接地反映了使用者品位与气质。

基于以上柔软、透气、舒适、天然、艺术性等特点,当前,藤编工艺越来越被家具藏家看重,古典家具与藤编工艺结合,显得文雅、秀气,素雅的藤编与沉稳的木色融合,相映成趣,让家具平添了几分意蕴,艺术气息更浓。藤编工艺如锦上添花般赋予家具至高艺术气息。

天然耐用,美观舒适

藤编工艺最传统的是苏工藤编,是江南地区的主要造法,也因此沾上了江南水乡柔软温和的品性。藤一般生长在热带,岁月经年,日渐老去的藤条极为坚韧,但劈成丝后又非常柔软,它盘旋于手工艺人的双手指尖,千回百转。

软屉一般分为两层,下层为棕屉,上层为藤面。藤面由细藤、竹面和其他丝线做成,藤的宽度根据家具不同一般分为1.5mm/1.75mm/2.0mm/2.5mm四种规格。有些客户刚刚接触软屉家具时往往不敢用力的坐上去,怕把席面做坏了,这种担忧大可不必。因为席面的下层为棕面,起到了保护席面和辅助席面承重的作用。

藤编制作十分精巧,具体可分为直编和对角编两种编法, 藤编通过经纬线的纵横交织,制作出各式不同的图案丰富多变,如万字纹、喜字纹、福字纹等。精品的藤编软屉质地堪比锦缎,美观不亚刺绣。

这些大小不一、款式多样的软屉不仅具有一定的弹性,坐于其上,冬季可保温,夏季可纳凉。在潮湿闷热的中国南方环境中,其透气凉爽,解暑排汗,非常受人喜爱。

精编的软屉家具若无人为伤害,可使用100年以上。即使坏了,或修补,或重新编织都可,更换简单。冬季干燥的北方,在软屉背面刷些淡盐水,增加藤丝的湿度及韧性,则能延长使用寿命。

弘扬传统,致敬“匠心”

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,藤编工艺仍需纯手工才能完成,工具只有剪刀、锥子等,然而看似简单,实际操作起来非常耗费时间,极为考验手工艺人的精力和耐心。一把椅子编织之前要先铺棕绳,需一整天的时间,而编织时间至少7天。如果是罗汉床的话,铺棕绳的时间则为5天,编织时间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完成,这还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,而是两个人一起对头编织。

藤编工艺特别考验匠人的耐心。经线压纬线,纬线压经线,藤席面在经纬线的纵横交织中形成。要根据器型选择藤条,再设计不同的图案纹样。还要按照一定规律更改经线所压纬线的数量,呈现不同的纹路,然后再巧用纹路,在席面中编织吉祥图案。如果要计算的话,完成一块席面,重复压与挑的动作差不多要20万次。然而,工匠们娴熟的技艺反映在薄薄的藤席之上,彰显的却是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说过,过去某些掘匠常用木板铺席代替藤编,这种木板不但没弹性、不通风、不柔软,还丧失了藤编的美感,是破坏性的修理方法,今人切莫重蹈覆辙。而当前藤编手工艺行业也是鱼龙混杂,价格更是上天入地,然而,作为一个手工艺者,编织藤席要谨遵古制,扬长避短。为世人所不齿,滥竽充数的东西千万不要效仿。

传统文化之于我们,是不可复制的记忆,值得被珍视、被守护。按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,能被几个时代一直欣赏的东西,必定会长久流传下去。在快节奏的当下,藤编软屉之趣味、审美、境界离我们越来越近,它的亲和、天然、文化性往往给人们带来内心的慰藉和性灵的归依。